logo 广播电台一站式服务平台
Industry information
不断创新,超越自我
打造优质电台
分享 | 广播节目创新的方式和途径

2018-01-11 14:41:11

伴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接受信息的途径日趋多元化。由于受众的分流,曾经是传媒“龙头老大”的广播亦陷入“四面楚歌”的处境。很显然,面对日趋激烈的媒体竞争,停滞不前、等待观望的结果只能是坐以待毙。大量历史和实践都反复证明,只有扬长避短才能逐步突破重围,开创广播事业的“第二春天”。众所周知,节目是广播立身之本,创新广播节目迫在眉睫。

 


创新广播节目势在必行


广播是借助电波传播声音的技术手段进行信息传递的,受众完全可以在不影响餐饮、散步、洗漱、开车、做家务等生活细节的同时收听广播节目,这种迅速、快捷、接收方便的传播媒介曾经是一个时期的新宠,它给传媒界带来的冲击波堪称一次划时代的革命。然而传播技术总是要朝着更加先进的方向发展的,随着更具优势的传播手段的出现,广播自身所独具的先天不足便清晰地凸显出来。

广播节目只能传递音频信息,比起声画并茂的电视来显得单一和单调,但节目的成本相对较低、制作的周期相对较短、传播的时效相对更强。在受众接收方式上,广播节目的便捷是电视无法比拟的,但通信技术的日益普及又给广播带来威胁和挑战。技术还在进步,广播还要面临和承受更多新生媒体的竞争和压力。终端受众的分流是在所难免的,后来者不仅居上,而且还相当可畏。

 


创新广播节目容易出现的误区


墨守陈规,因循守旧。传统理论在指导广播节目健康运行的同时,也成了部分从业者节目创新的羁绊,这一点在新闻节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从广播诞生至今,广播新闻的采访、编辑、播音形成了一个固定的格局和模式,几十年雷打不动,几乎没有太大的革新与变化。广播新闻的老格式、播音腔仿佛成了广播节目稳固的要素,这在无形中影响、制约和束缚着广播节目创新的脚步,扼杀了广播节目本应该多元化的门类、形式和风格。广播节目若要创新,就必须打破传统条条框框的限制,为采编播从业人员提供足够广阔的空间和宽大的平台,实现节目形式的多样化,以节目的不同特色争取和吸引不同层次、不同诉求的听众群体。

无所适从,失去个性。广播节目依托的是“听觉+艺术”,“听觉”容易理解,即只传播声音,没有影像画面、图文、字幕等视觉形式的补充和配合;“艺术”是指声音的完美处理,广播节目的声音来源于生活,但不能照搬照抄,要去掉恶俗的杂音、烦人的噪音、令人费解的含混音等有损听觉效果的声音。

 

广播节目的个性特征如此显而易见,如今也被一些电台给淡化了。比如,现在有些广播电台不转播中国之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等广播节目,而是转播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电视节目固然很有特色,但在其转播中不时出现的“请看报道”、“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画面”、“请看屏幕下方”等解说词,用字幕翻译的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外语以及电视同期声中震耳欲聋的机械轰鸣等诸如此类没有“听觉+艺术”的声音,对于广播听众来说只是听觉上的迷茫。

从某种意义上讲,广播节目盲目跟风、崇拜电视、照搬网络的本身就是不自信的表现。丧失优势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因此,广播节目的创新,务必坚持“听觉”底线,牢牢抓住自身优势,充分挖掘声音的“艺术”潜质,全力打造魅力声音。

探索广播节目创新的方式和途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有选择地吸收和利用成功经验,可以少走弯路,有效提高创新的效率。

 

借鉴成功经验,挖掘优势潜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广播节目创新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立足点。这是因为听众是广播节目的接收终端群体,“听与不听”的选择权在听众手里,听众是“上帝”、是“衣食父母”。要想让听众爱听,就要说听众爱听的话、谈听众关心的事,这样就会入耳入心,引起听众的共鸣。但适应听众心理绝对不等同于迎合听众口味,要有媒体的尊严意识和引导功能,张弛有度、收放自如。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期的《午间半小时》、《今晚八点半》和近期的《新闻纵横》、《直播中国》等节目之所以创下收听纪录,就是根据听众的收听习惯、生活节奏和心理期待,来决定节目的内容筛选、编排方式以及主持风格,找准了听众收听的兴趣点和兴奋点,达到了广播节目传播与听众收听欲望的契合。

 

敢于探索尝试,致力节目创新。广播节目创新过程的本身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风险性。但只有创新才有出路,创新是必然趋势。显而易见,浅尝辄止、半途而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积极进取、迎难而上才是唯一的抉择。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的实践过程中,不仅需要勇气和胆量,更需要智慧和技巧,对于不同类型的广播节目要分门别类、区别对待,使各类广播节目都能够分享到创新的成果。

 

1.新闻资讯类节目。

新闻节目是广播宣传的主体,在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方面,要统筹兼顾、主次分明,做到该简则简、该细则细。在各地的新闻类节目中都有以党政新闻为主要内容的新闻节目,虽然大的框架和结构不能动,但可以在保持其原有风格的基础上进行微调和分流。如对政令、会议类消息尽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信息量和时效性;对大众关心的政策和与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另辟栏目予以尽可能详细和通俗易懂的解读与剖析,让新闻节目在做好党和政府喉舌的同时,做好听众的朋友与向导。

中国之声的《央广时评》、《媒体聚焦》栏目就很有特色,前者用专业人士的观点和语气解析新闻热点,既有回顾也有前瞻,风格朴实自然,拉近了新闻与百姓的感情,缩短了政策与生活的距离,听众听起来倍感亲切;后者用一两句话概括。


2.生活服务类节目。

在广播节目最早创新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类节目一度大行其道,专业频道应运而生,由于听众感觉新颖和好奇,创下过收听率的新高。但由于过于追求经济利益,其服务中心倾向于企业、商家,忽视了广大听众这一受众主体,结果一时赚足了腰包,却一世失去了口碑。如何转型以东山再起?生活服务类节目几乎是毫无疑问的必由途径。

 

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创新当然不是只靠改换节目名称就能完成的,也需要找准服务对象的立场,了解其所想、所需、所急,然后以百姓的视角与观点洞察新闻事件,说大众话、办大众事、做大众生活的助手和参谋。比如说楼市,要为众多听节目的普通听众指点迷津、出谋划策,让听众觉得有理有据有用、顺心入耳,这样才会赢得越来越多的收听人群。反之,仅凭主观意念歪曲生活现象,只替开发商吆喝,节目的生命力也不会太长。

贴近民心、洞悉民情、服务民生,生活服务类广播节目创新的领域非常广阔。


3.文化娱乐类节目。

文艺节目素有广播电台的“半壁江山”之称,它不仅仅能充实空白的时间段,还能以其独特的魅力强大而有力地吸引庞大而稳固的听众群体,文艺节目的创新将对整体广播节目的创新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文艺节目的创新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河南人民广播电台的戏曲广播、天津人民广播电台的相声广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曲艺广播、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故事广播等,都无一例外地依托了本土文化资源,主打“乡情”牌,渲染某一文艺品种在当地的影响力。以在当地拥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文艺形式为原始素材编辑制作而成的文艺广播节目,当然会赢得越来越多的稳定听众群体。常言说:“艺术无国界,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同样,彰显地方特色是文艺节目创新的纲领、主线和根本。

 

文艺类节目能够陶冶听众情操,娱乐类节目能够愉悦听众身心。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听广播放松心情这种普遍的收听愿望决定着文化类、娱乐类节目受青睐的程度。加之轻松自由的收听意境和随意便捷的互动都为文化娱乐类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创新广播节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有发展的观念和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与时俱进,认真研究分析当前大环境下广播主流受众的收听诉求,不断探寻广播节目创新的思路和模式,逐步完善系统化的广播节目采访、编辑、制作、播出流程,以创新的方式和途径打造广播节目永恒的生命和无尽的魅力。